首页 | 学院概况 | 党建工作 | 学科建设 | 师资队伍 | 科研工作 | 教学工作 | 招生就业 | 学生工作 | 实验中心 | 资料下载 | 在线投稿 
站内搜索:
今天是:
文章内容
当前位置: 首页>>党建工作>>理论学习>>正文
关于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广泛开展向黄大年同志学习活动专题学习资料
2017-09-08  

  

习近平对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 1

【人民日报】黄大年:以身许国  叩开地球之门... 2

别后思念长 不了家国情... 6

人民日报长篇通讯:心有大我,山一样的巍峨... 8

人民日报观沧海:凝聚更多黄大年式的新侨... 12

学习黄大年精神  勇敢攀登新高峰... 14


习近平对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

新华社北京525日电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对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指出,黄大年同志秉持科技报国理想,把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作为毕生追求,为我国教育科研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他的先进事迹感人肺腑。

习近平强调,我们要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学习他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学习他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学习他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从自己做起,从本职岗位做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黄大年同志是著名地球物理学家,生前担任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9年,黄大年同志毅然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到祖国,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填补了多项国内技术空白,今年18日不幸因病去世,年仅58岁。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7-05/26/nw.D110000renmrb_20170526_2-01.htm

《人民日报》(20170526  01版)


 

【人民日报】黄大年:以身许国  叩开地球之门

     ——追记海归战略科学家黄大年(上) 

黄大年是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也是东北地区第一批“千人计划”特聘专家。2009年,怀着一腔爱国热情,黄大年从英国剑桥返回祖国,被选为国家“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研制与实验项目”首席科学家。7年间,夙兴夜寐,黄大年带领团队在航空地球物理领域取得一系列卓越成就,以拼命三郎精神叩开“地球之门”,抢占国际前沿科技制高点。

积劳成疾,天不假年,201718日,黄大年病逝于长春。他用短暂的一生书写了新时期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224日,吉林省委、省政府追授黄大年为特等劳动模范,并在全省开展向他学习活动。46日,教育部追授黄大年“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时刻听从祖国的召唤

7年前的平安夜,黄大年坚定地登上回国航班。

身后,是剑桥大学旁的花园别墅;是弃在停车场的豪车和满满两仓库药品;是学医的妻子放声痛哭,忍痛关闭的两个私人诊所;是仍在英国求学的女儿……

心中,是这个从大山中走出的孩子从不曾忘却的赤子情怀——时刻听从祖国的召唤。

黄大年1958年出生在广西南宁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后,他每晚在油灯下刻苦读书。高考头一天,他走了近一天的山路,才走到考点。

二十年弹指一挥间。1996年,黄大年以排名第一的成绩获得英国利兹大学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

20094月,接到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刘财传来的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后,黄大年表示马上回国。他觉得,作为高端科技人员,在硕果累累的时候回来更有价值。当时,黄大年已在英国剑桥ARKeX航空地球物理公司任高级研究员12年,是航空地球物理研究领域享誉世界的科学家,主持研发的许多成果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黄大年的学生周文月追忆,她问老师为什么抛下那么多毅然回国。黄大年回答:这是必然。我们这些长年在国外的专家,对祖国的爱很深很深。

走下飞机,长春以漫天飞雪迎接游子回家。康河柔波、剑桥水草,怎及游子心中白雪飘飘的北国那似父亲般粗犷的拥抱——多年前,弥留的父亲打电话留下最后的遗言,“孩子,你是有祖国的。”

回国后第六天,黄大年与吉大正式签下全职教授合同,开启了“拼命黄郎”工作模式。

锻造国之利器,叩开“地球之门”

7年来,黄大年仿佛铸剑者,为祖国在航空地球物理领域的目标——巡天探地潜海,向深地深空深海进军铺路筑桥、锻造利器。

“通俗地讲,就是要透视地球,给地球做CT。军用、民用都有大用场。”黄大年的助手、吉林大学移动平台探测技术研发中心于平教授说,比如地震海啸等地质灾害的发生,都有深层次机理,必须向地球深部进军,了解地球深部地质构造。

作为地球深部探测计划的重要部分,探测技术装备必须突破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回国后,黄大年成为国家“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研制与实验项目”首席科学家。数年间,国家财政投入约4.4亿元,项目以吉林大学为中心,汇集了400多名来自高校和中科院的优秀科技人员,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

固定翼无人机航磁探测系统工程样机研制成功,填补了国内无人机大面积探测的技术空白;无缆自定位地震勘探系统工程样机研制突破关键技术,为开展大面积地震勘探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坚实基础;成功研制出万米大陆科学钻探工程样机“地壳一号”,为实施我国超深井大陆科学钻探工程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装备支持……这些成果,为实施国家地球探测计划奠定了技术经验和人才储备,全面提高了我国在地球深部探测重型装备方面的自主研发能力。

2011年,黄大年负责组织高科技联合攻关团队,承接科技部“863计划”航空探测装备主题项目,开展军民两用技术研究。超高精密机械和电子技术、纳米和微电机技术、高温和低温超导原理技术等多项关键技术进步显著,快速移动平台探测技术装备研发也首次攻克瓶颈,突破国外封锁。

刘财说,黄大年回国前,我国对于航空重力测量的研究,尤其是重力梯度仪的研制,仅停留在理论和实验室样机研究阶段;现在已经进入了工程样机研究阶段。在数据获取的能力和精度上,我国与国际的研发速度相比至少缩短了10年。而在算法上,则达到了与国际持平的水平。

为了祖国的事业燃烧自己

黄大年经常工作到凌晨两三点,除了加班,他平均每年还要出差130多天,而且乘坐的大都是午夜航班,只为节省时间多工作。

2015年,黄大年爱人生病入院。半夜飞回长春,他先回家给老伴煮了面条送过来,然后就拿起笔记本电脑蜷缩在陪护椅上开始工作。

“黄老师出差时,经常中午把电话调成免提,在办公室为学生远程讲课。他常说,我有一身本领,想尽快教给学生。”黄大年的秘书王郁涵回忆。

“坐火车坐飞机,不是改PPT就是看资料,什么事都要做到极致。入住酒店后第一件事从来都是工作。每次劝他注意休息,他只是笑笑。”学生周飞回忆。

20161214日,是黄大年胆管癌手术的日期。“12日晚上8点多,黄老师让我去办公室汇报一个项目。那天,他不是像每次那样埋首书桌前忙碌,而是静静地看着外面。谈了两个多小时,他仔细告诉我以后应该怎么做。”学生王泰涵回忆,第二天术前检查,他又让我陪他,因为昨天的任务没有说完。“手术前一天,老师手肿得厉害,但他仍和平常一样,掏出笔记本,又详细交待了昨天的规划。”王泰涵哭着说。

“人生的战场无所不在。”手术前夜黄大年发朋友圈感慨。2016年的平安夜,病体难支的黄大年是在病房度过的。201714日,黄大年陷入深度昏迷,直至8日离世。

7年间,黄大年把所有的心血和爱献给了祖国、献给了事业、献给了他的学生,却唯独没有自己。“为了祖国的事业,黄大年就像个充分燃烧的能量球。”国家“千人计划”专家王献昌说。

记者手记

信仰之光引领奋斗之路

爱国者的情怀,总是能隔着岁月长河引发共鸣。

近代以来,一批又一批出去又归来的仁人志士,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画卷中写下了动人篇章。李四光、严济慈、华罗庚、周培源、钱三强、钱学森、邓稼先……在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百业待举之时,毅然决然回国,呕心沥血、顽强拼搏,为取得“两弹一星”等举世瞩目的成就作出重大贡献。

19502月,华罗庚在归国途中所写的《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中说:朋友们,我们都在有为之年,何不早回去,把我们的精力都用之于有用之所呢。为了抉择真理、为了国家民族、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应该回去,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而奋斗……

他们的信仰就是爱国,他们的信仰就是勇立时代潮头,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奋斗。在国家民族利益面前,个人荣誉、物质得失,皆为浮云。正是这种超越和情怀,汇聚成推动中华民族发展的巨大力量。

今天,祖国以博大的胸怀海纳百川,“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为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归铺路架桥。科学家只有将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统一起来,把个人奋斗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中,才能焕发生命的华彩,不负伟大的时代。

黄大年用他的赤子之心,成为新时代知识分子的楷模。他激励每个中华儿女,把根深深扎在祖国的大地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出最美最强的光与热。

 

网址:http://jl.people.com.cn/n2/2017/0518/c349771-30201645.html

2017051809:1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别后思念长  不了家国情

——追记海归战略科学家黄大年(下)

黄大年的办公室很简朴,桌上摆放两台电脑,五组书架一字排开,里面有各种中英文专业书籍。书架最右侧下面塞着一床撒花棉被,应该在许多加班的不眠之夜陪伴温暖过主人;窗前地上放着一对大哑铃,无声地提示人们黄大年热爱锻炼希望保持健康的愿望;墙上的记事板钉着几十张名片,日历平铺在墙,记满了报告、讨论、验收和出差目的地……

心静如止水,专注干事业

“来吉大第一天,辅导员在车站扛过他的行李,一路嘘寒问暖送到宿舍。大年常动情地提及这件往事,‘吉大于我有恩’。”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黄忠民说,这些年,他感恩、奉献,却从未提过任何要求。

身为中科院院士评审专家的黄大年自己并不是院士,大家都劝他申报院士。“我没有时间,评院士要花很多时间整理东西,还是把手头的事情先做好。”

让学生马国庆印象最深的是,有个项目结题的前一天,老师发现本子印刷上有个小纰漏,于是带大家工作到凌晨两点多改好。自己又接着认真地对PPT进行审改。“老师虽然离开了,但他身上的这种科研精神,让我们不敢有一丝懈怠。”

“你嫂子回英国了,你把我的车开走吧,这样你生活会方便些。”20165月,郭旭光博士回国探亲,拜访仅见过三次面的黄大年,黄大年的一席话让他感喟“像兄弟一样”。

“他团结、凝聚世界上各类热爱科学的人。”吉林大学欧美同学会秘书长任波说,“手术前一天,大年还嘱托我们以他的名义给尚在海外负笈求学的留学人员发送电子新年贺卡,鼓励他们回来报效祖国。”

高大上的学者,接地气的生活

喜欢吃地质宫门口3元一棒的烤玉米,午饭常常是面包和咖啡,简单省时;每次出差回来,背着双肩包走进实验室、工作室,跟大家交流近况;逻辑思维能力强、语速快,说话不重复,一口标准的普通话……科研成果高大上的黄大年,生活却非常接地气。

“特别会生活,我女儿吃了他做的咖喱饭,从此爱上咖喱。他有个朋友曾发表过一篇文章《老黄家的菜刀》,写的就是他的厨艺。”黄大年的助手于平教授说。

喜欢穿休闲装、牛仔裤,很新潮;博学且多才多艺,是摄影高手、羽毛球健将;麦霸型美声歌手,最爱唱《我爱你中国》《故乡的云》……这是人们眼中的黄大年。

“一次夏日午饭后,大家到楼下广场散步,有位女同学穿着高跟鞋,走着很费劲。黄老师说:天这么好,孩子们,咱们光脚走,怎么样,还能做足底按摩啦。那天,所有人都开心地光着脚板走了一个中午。”学生乔中坤回忆。

“每次出国,他都会带两个大空箱子,给大家带各种小礼物。”任波说,看似粗犷的男人,是那么细腻。

黄大年恨不得把一天时间榨成一年过,对待学生却很慷慨。学生有问题,他总是不厌其烦,举一反三,悉心做答。14日手术,博士生周文月在12日晚上12点多,还收到老师微信:去剑桥的推荐信给你写好了。

“以前感觉家国天下很遥远。老师的言传身教,让我感觉为祖国做些事情,是我们的责任。”周文月说,“老师经常教育我们,要做出得去、回得来的人才,将来我会像黄老师一样回来报效祖国。”

细心贴心,亦师亦友

黄大年非常看重“老师”这个称号,在学业上指引、在生活上关心每一个学生。“老师有个文件夹,记录着对每个学生的规划。他给学生认真改论文,却从不让挂名。”学生卢鹏羽说,黄老师是可以掏心窝子聊天的人。

2010年,无偿担任本科生“李四光试验班”的班主任后,黄大年给班上的24名同学每人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

夏天闷热,黄大年让学中医的爱人煮绿豆汤、山楂水、菊花茶给学生喝;学生母亲罹患疾病,他毫不犹豫地提供经济援助;他还资助过多名出国留学的学生……

“感性细心贴心,亦师亦友亦兄弟。”乔中坤说,学生对他的感情都很深,他病了,仿佛是父母生病,转身走出病房眼泪哗哗掉。

追悼会上,黄老师的女儿在英国刚生孩子回不来,学生们站在家属席上说“我们都是他的孩子”。来宾散去,几十名学生在老师面前,长跪不起,失声痛哭。

清明节,学生们去殡仪馆看望老师。晚上回来,在老师的办公室点上心形的一圈蜡烛,摆上酒和食品,在老师的遗像旁,学生们陪着老师唠嗑,倾诉无尽思念——别后,思念绵长。

“他是个让你见一次就忘不掉的人。”吉林大学常务副校长邴正说,“每次见黄大年,都被他忘我的工作热情所感染。他既有传统的献身精神,更有走在科学前沿的创新精神。”

5月的鲜花依旧开放,地质宫不灭的灯火已深深镌刻在人们的记忆里,它必将点亮更多信仰之光,照耀更多海归人才踏上报国之路。

网址:http://cpc.people.com.cn/n1/2017/0519/c64387-29285664.html

2017051907:1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长篇通讯:心有大我,山一样的巍峨

——追记著名地球物理学家、国家“千人计划”专家黄大年

历史的天空风云变幻,岁月的江河激流匆匆。唯一不变的是,总有殷殷志士甘为国家鞠躬尽瘁,总有拳拳赤子愿为民族负重前行。

中国长春,吉林大学地质宫,门前一对石狮左右雄踞,见证了超越一个甲子的沧海桑田。

66年前,新中国第一所地质学校——东北地质专科学校(合并到吉林大学的长春地质学院的前身)在此诞生,李四光冲破重重阻力,离开英伦回到祖国,担任这所学校的首任校长。

7年前,大雪纷飞的平安夜,一位国际知名学者“作别西天的云彩”,从英国剑桥飞回祖国怀抱。他悄然踏进吉林大学地质宫,脚步声却震惊了整个世界。有外国媒体报道称:他的回国,让某国航母演习整个舰队后退100海里。

他就是黄大年——著名地球物理学家,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当今中国不可多得的战略科学家。

说明:IMG_256心有大我,让他的行止有了山的巍峨;至诚报国,让他的胸怀有了海的辽阔。他以战略科学家的气魄,为国家地球深部探测技术运筹帷幄;他以教育家的身姿,为培养学生尽心尽责;他似一朵浪花撞击着梦想的礁石,又像炽热的熔岩冲出地壳,奔涌燃烧,光芒四射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201718日,黄大年永远地走了,带着他对祖国最深沉的眷恋,带着祖国对他最不舍的呼唤……

一粒“中国梦”的种子发了芽

大雪无痕,英雄有迹可循。

黄大年“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从哪里来?

一个人的成长成才,有其宏大的时代背景和独特的心路历程。

刚刚大学毕业的黄大年,在毕业留念册上,就写下了这样的豪言,“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

“父辈们的祖国情结,伴随着我的成长、成熟和成才,并左右我一生中几乎所有的选择。这就是祖国高于一切!”从他的一份工作自述中,也能清晰地管窥他高尚的内心世界。

这是怎样一位纯粹的、有情怀的、赤胆忠心的科学家!

黄大年出生于广西南宁,父母都是老一辈知识分子。父亲对黄大年的要求十分严格,常在一些小事中锻炼他的记忆能力和应变能力。“中国的未来绝不能没有文化知识。”记忆中,父亲经常讲到钱学森、邓稼先、李四光……他们“沉稳”“和善”,“带回国的行李箱中满满都是书。”

1966年,“文革”爆发,8岁的黄大年正上小学3年级。受这场浩劫的波及,他随父母下放到桂东南一个遥远的小山村。初中时黄大年离开家,到罗城县的“五七”中学读书。这是一所工农兵学校,虽然教学环境封闭,但学习生活井井有条。黄大年从这里学到了自律、独立,每当他听下放的知识分子讲课,眼睛里便满是崇拜的“星星”。

艰苦的生活,磨砺着他幼小的心灵;漂泊的日子,让他在适应各种环境中倔强成长。高中时,他又跟随父母辗转广西贵县,考入贵港中学。高中毕业时,当地的地质队要招两名航空物探操作员。由于反应机敏,成绩优秀,17岁的黄大年从几百人中脱颖而出。

作为航空物探操作员,他第一次从飞机上俯瞰广袤土地、秀美山川,激动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对祖国河山质朴的爱,深深植入他的心田。

从此,黄大年的“地质梦”拉开了序幕。

1977年恢复高考,关闭十年的考场重新敞开大门。全国570万考生用激情和渴望驱散了寒冬,黄大年也迎来了命运的转折点。他欣喜若狂地拿起书本,踏上高考征程。

高考前一天,黄大年走了近一天的山路,到达广西容县杨梅公社高中考点,跟随浩浩荡荡的赶考大军进考场。有志者,事竟成。黄大年如愿以偿,以杨梅公社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长春地质学院应用地球物理系(现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

“把失去的光阴夺回来”,是当时大学校园最流行的口号。在长春地质学院的地质宫,黄大年真正走进了地球物理学的殿堂,他几乎天天泡在地质宫二楼的阅览室,厚厚的一本弗拉基米诺夫数学物理方程习题集,做了一遍又一遍。聪明加刻苦,他连续获得“三好学生”和标兵表现奖。

课堂上认真聆听,图书馆聚精会神;舞台上一展歌喉,足球场挥汗如雨。黄大年不仅学习好,还多才多艺,大家都喜欢这位阳光帅气、聪敏机慧、热情奔放的青年。

美好的大学时光倏忽而过,转眼来到毕业季。当时流行写毕业留念册,在册子上留下青春的照片和临别的赠言。

那是一张一寸黑白证件照,24岁的黄大年,一头浓密黑发,目光坚毅,俊朗的脸庞充满朝气。照片上方,有一句赠言简短有力:“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

一颗“中国梦”的种子,此时发了芽。

1982年,黄大年本科毕业,留校任教。一年后,又考取硕士,硕士毕业,继续留校任教。他曾获得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地矿部科技成果二等奖。从助教到讲师,风华正茂的他一路优秀,1991年破格晋升副教授。

科学的春天里,疾步如飞的黄大年和百废待兴的中国,一起追赶着世界。

说明:IMG_257黄大年在为吉林大学的学生们授课(2011410日摄)。新华社发

一颗赤子心,时刻准备着

“对我而言,我从未和祖国分开过,只要祖国需要,我必全力以赴!”黄大年虽然身在海外,但一颗心,时刻准备着回来。

作为享誉世界的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在英国搞科研,始终是一个被追赶者,但他并不觉得荣耀,因为他是“有祖国的人”。

“作为中国人,无论你在国外取得多大成绩,而你所研究的领域在自己的祖国却有很大差距甚至刚刚起步,那你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满腔赤子情,一颗报国心。对于黄大年来说,学成归来,报效祖国,才是最大的成功,才是今生今世最大的价值。

1992年,黄大年再次来到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中英友好奖学金项目”启动,通过层层筛选,黄大年拿到了全国仅有的30个公派出国名额中的一个,他被派往英国利兹大学地球科学系攻读博士学位,是同批留学生中唯一来自地学领域的博士生。

“我一定会把国外的先进技术带回来!”临别时,黄大年铿锵的话语,至今留在老师、同学的心中。

中科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千人计划”专家毛伟健与黄大年结交已有25年。黄大年来到利兹大学攻读博士时,毛伟健正在利兹读博士后。“他背个双肩包,一见到我就兴冲冲地自我介绍。”第一次见面,黄大年就给毛伟健留下深刻印象,他们知音初遇,惺惺相惜,后来经常在一起谈生活、谈学习。

黄大年知道学习机会来之不易,四年里,他对时间吝啬至极,每分每秒都在吸纳、都在追赶。199612月,黄大年以排名第一的成绩获得利兹大学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成为该系获评优秀学生中唯一的海外学生。

博士毕业后,黄大年回到母校。此时,国外同行在航空地球物理方面的研究日新月异,黄大年唯恐落下追赶的脚步。第二年,经单位同意,他又前往英国,继续从事探测深水油气和水下隐伏目标的研究,成为当时该领域的少数中国人之一。

这是一家名为ARKeX的航空地球物理公司,黄大年在公司里担任高级研究员和研发部主任,是一个被仰望的传奇人物。他带领一支包括外国院士在内的300人“高配”团队,主要从事海洋和航空移动平台探测方法、技术和装备研发。它是一种能够在海洋和陆地复杂环境和条件下,通过快速移动方式实施对地穿透式精确探测的技术装备,被广泛应用于油气和矿产资源勘探。这项技术是当今世界各国科技竞争乃至战略部署的制高点,是强国展示实力的重要标志。

本领过硬,黄大年成为国际著名航空地球物理探测技术专家,受到国际同行的尊敬。许多年后,当黄大年带队到他曾经工作过的英国公司考察时,对方安排他们参观正在研发装置的核心部分,甚至不吝介绍其中的重要参数。此情此景,让随团考察的中科院院士罗俊感慨万分:“我从事这项工作多年,还第一次受到西方发达国家如此隆重的接待。”

一晃十多年,英国俨然成了黄大年的第二故乡。事业有成,收入优渥,有花园洋房,妻子在伦敦经营着两间诊所,女儿也上了大学,一家人的生活安逸舒适。

可是,他心里始终有一团熔岩渴望爆发、渴望奔涌,渴望将这份光与热奉献给祖国。

2004年,黄大年正在大西洋深水处攻关“航空重力梯度仪”军转民技术时,父亲走到了人生的最后时刻。电话那头,父亲深情地对大年说:“儿子,估计我们见不到最后一面了……你可以不孝,但不可不忠,你是有祖国的人!”两年后,母亲也悄然离去。当时,黄大年正在国外一个空军基地做试验。母亲临终前,留下的还是那句话:“你是有祖国的人。”

自古忠孝难两全,康河的水,大年的泪,赤子的心。

海漂18年,黄大年一直怀揣着对祖国的惦念,对父母双亲的惦念,无论是回国讲学还是参加学术会议,他总会像一叶风帆急急驶来。而18年后真正归来,已是“子欲养而亲不待”。

 

网址:http://news.xinhuanet.com/2017-07/11/c_1121302579.htm

2017-07-11 22:20:11   来源:新华社

 

 


 

人民日报观沧海:凝聚更多黄大年式的新侨

著名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同志英年早逝,令人备感哀痛。黄大年同志秉持科技报国理想,把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作为毕生追求,为我国教育科研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他的先进事迹感人肺腑。同为归侨科技工作者,我尤为痛惜和不舍。

黄大年同志是我国新归侨的杰出代表。他1992年公派英国,2009年受母校吉林大学召唤,毅然放弃国外优渥生活,成为第一批回国的“千人计划”专家。回国7年,他争分夺秒、忘我工作,带领科研团队,取得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填补多项国内空白。他的拳拳爱国心、殷殷报国志,为所有海外归来的科技工作者树立起一座精神丰碑。

作为新侨创新的领军人物,黄大年同志生前曾被聘为中国侨联新侨创新创业联盟理事。联盟致力于发现和凝聚侨界创新人才、搭建创新创业服务平台。中国侨联设立的选树侨界高新技术人才的最高奖项——“中国侨界贡献奖”,两年一评,共举办6届,黄大年和他的团队两次获奖。很多人还记得颁奖典礼结束后,黄大年主动邀请多领域的专家们交流科技新知,不知不觉已至深夜,他的学识、见解、睿智与诙谐,令人印象深刻、受益匪浅。

黄大年同志也是侨联组织的一员,是归侨的好伙伴和贴心人。他生前在紧张的教学科研工作之余,担任吉林大学侨联副主席,关心年轻归侨的工作、生活,鼓励他们坚持理想、坚定爱国、坚决科技报国。他的离去,侨联组织失去了一个好干部,新归侨失去了一位好师友。

当好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的贴心人,为党和国家事业凝聚侨心、汇集侨智、发挥侨力,是侨联的光荣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侨联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坚持“国内国外工作并重”“拓展新侨和海外工作”,强化侨胞思想引领,聚焦新侨创新创业,传播中华文化,助力脱贫攻坚,积极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黄大年同志正是各级侨联组织拓展新侨工作、促进新侨创新创业的生动写照。

黄大年同志用他奋斗的一生、闪光的一生照亮了我们前进的路。中国侨联将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要求,认真组织好向黄大年同志学习活动,更有针对性地做好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工作,更多地发现、培养和凝聚黄大年式的新侨。我们将通过特聘专家委员会、新侨创新创业联盟、新侨创新创业基地、创新创业成果展、评选侨界贡献奖等工作,搭建学习交流、事业合作、服务国家和地方建设的组织平台和工作平台,助力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一展抱负、丹心报国。我们将继续关心关注归侨侨眷,协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中的问题,做他们归国兴业、报效人民的贴心人。

黄大年同志走了,生命既逝,但价值与精神、理想与信念永存。我们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以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教育育人、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为标尺,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从自己做起,从本职岗位做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网址:http://opinion.people.com.cn/n1/2017/0727/c1003-29430826.html

2017072704:4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学习黄大年精神  勇敢攀登新高峰

“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学习他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习近平总书记对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的重要指示,深刻阐明黄大年精神的丰富内涵。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黄大年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在他心里,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是不变的信条,祖国需要就是最高需要,服务国家就是最好归宿。个体的贡献有大小,但是生命的意义没有优劣之分。身处中华民族复兴伟大征程的关键阶段,我们每个人都要“位卑未敢忘忧国”,将自己的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紧相依。

顺应潮流恒自信。建国初期,钱学森等一大批科学家放弃国外优厚的待遇和生活条件,毅然决然回到百废待兴的新中国,为新中国各项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时至今日,综合国力的提升,国家能给予的物质、生活及科研条件已今非昔比,黄大年教授回国后率领团队用5年时间走过西方发达国家20多年走过的艰难路程。我们要用强大自信心汇聚干事创业的正能量,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勇于攀登创新高峰。

树立抱负不自轻。黄大年把人生理想与国家发展融为一体,“只有在祖国把同样的事做成了,才是最大的满足”。他洞察中国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迈进的发展大势,“只要大家努力和坚持,一定能实现强国梦”。黄大年不算漫长但精彩的一生启示我们,中国梦既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华夏梦”,也是每个人发挥价值、实现愿景的“奋斗梦”。我们要怀揣远大抱负,在个人成长的同时帮助他人、感染周边、贡献社会,用我们个人的一个个小梦想共筑成跨越时代的大梦想。只有个体奋斗的价值得到升华,人生才能具有超越小我、成就大我的非凡意义。

坚定信心勇自强。“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在黄大年办公室墙上,有一张巨大的日程表,标注着天南地北的轨迹,密密麻麻——这是奋斗者的生命足迹。当前,我们正处于爬坡过坎、转换动力的关键时刻,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和矛盾依然纷繁复杂,迫切需要我们勇担时代责任,强化使命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位卑未敢忘忧国,无论我们在哪个岗位从事何种职业,都要学习黄大年“只要祖国需要,我必全力以赴”的精神,拿出自己的担当奉献,锻造过硬的思想作风和个人能力,在火热的实践中彰显爱国之情、诠释报国之志。

 

网址:http://dangjian.people.com.cn/n1/2017/0821/c117092-29484065.html

20170821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关闭窗口
西南石油大学 电气信息学院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17